一、賣貨的邏輯:從“使用價值”到“情緒價值”
消費者為貨的價值買單,這是賣貨邏輯中不變的真理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產品所具有的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價值,始終是促使消費者掏腰包的根本原因。?
但如今,消費者對于“價值”的理解發生了巨大的轉變。過去,消費者更看重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,比如一件衣服是否保暖、耐穿,一臺冰箱是否制冷效果好、省電。而現在,消費者往往更愿意為有風格、有故事的商品買單,為情懷與心理需求買單。
眾所周知,任何交易最終都要回答“為什么值得我掏錢”。而現在,“值得”的權重發生了遷移。總而言之,就是從“使用價值”到“情緒價值”,從“物有所值”到“心有所屬”。
波士頓咨詢2024年調研顯示,中國Z世代在同等功能、價格區間內,為“情緒價值”支付的溢價平均可達38%。麥肯錫《2023中國消費者報告》,超過60%的Z世代消費者表示,他們更愿意為“有品牌故事、符合個人價值觀”的產品支付溢價。
故宮文創——傳統文創產品原本只是簡單的紀念品,但故宮通過IP賦能,賦予產品文化內涵,比如“朕知道了”膠帶、“千里江山圖”筆記本,讓消費者愿意為文化認同感買單。
觀夏香氛,一個2021年創立的品牌,一支桂花烏龍無火香薰售價近400元,遠高于名創優品同品類。它的“貨”不是擴香棒,而是北京胡同、江南桂花與“東方新摩登”的敘事。小紅書#觀夏桂花#話題閱讀量2.3億,用戶曬出的不僅是香型,更是“我把北京秋天搬進了臥室”的文案。
又比如lululemon,一條瑜伽褲溢價三倍,核心不是“萊卡面料”,而是“super girl”的群體標簽。消費者買的不是褲子,而是“自律即自由”的身份認同。
現如今,產品在使用價值上,已經很難有較大的差異化。在賣貨的邏輯里,使用價值是“入場券”,情緒價值才是“選擇劵”+“溢價券”。

二、品牌的邏輯:從“投放記憶”到“共生關系”
品牌的核心是信任。
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,打造品牌的意義都是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,讓消費者信任你,從而選擇你。
過去,品牌塑造主要靠廣告轟炸,比如腦白金的“今年過節不收禮”,恒源祥的“羊羊羊”,靠重復曝光讓消費者記住。但今天,消費者不再滿足于“臉熟”,他們希望品牌能和自己對話、互動,甚至參與品牌共創。
奧美創始人奧格威那句“廣告是對品牌的長線投資”依舊有效,但“長線”已從“重復曝光”演變為“持續對話”。埃森哲2023報告指出,78%的消費者會因“品牌在某次互動中懂我”而提高購買意愿。

顯然,品牌邏輯已經由“廣告+轟炸記憶”的邏輯轉變為交往交流、共生關系的邏輯,僅僅靠廣告轟炸讓消費者眼熟是遠遠不夠的。品牌需要與消費者進行深度的互動和溝通,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,建立起情感連接。?
小米在發展初期,通過論壇與用戶進行密切互動,收集用戶對產品的反饋和建議,并將這些融入到產品的研發和改進中。用戶感受到了自己的參與感和被重視,對小米品牌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忠誠度。如今,小米已經從一家手機公司發展成為涵蓋多個領域的科技企業,其成功離不開與用戶的良好互動。
蜜雪冰城通過魔性主題曲和用戶UGC內容(如“你愛我我愛你”二創)迅速破圈,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傳者,而是和用戶玩在一起的“朋友”。特斯拉——馬斯克在Twitter(現X)上與粉絲互動,甚至讓網友投票決定是否出售特斯拉股票,這種“去中心化”的品牌運營方式,讓特斯拉成為最具話題性的汽車品牌。
三頓半,早期靠“小杯子咖啡”視覺符號混臉熟,真正爆發卻源于“返航計劃”——用戶把小杯子送回線下點,可兌換咖啡、徽章甚至公益樹苗。三年返航超2600萬只杯子,復購率從38%提升到65%。用戶不再是“觀眾”,而是“合伙人”。
反觀某傳統乳業巨頭,2023年花5億拿下春晚標王,品牌認知度提高2%,但電商轉化率僅0.7%。因為“臉熟”之后,沒有下一次握手。
因此,要記住,品牌=產品+關系,甚至是產品×關系。關系越深,溢價越高,品牌營銷傳播要善于把消費者“記憶曲線”升級為“情感曲線”。
三、流量的邏輯:從“廣撒網”到“精準狙擊”
流量是生意的入口。這是不變的商業邏輯,無論是線下門店還是線上電商,沒有流量就沒有成交。
但是變化早已來到,新的變化也在發生。
過去的流量邏輯,是大平臺大覆蓋,類似于電視廣告,通過廣泛的傳播來抓取潛在消費者,依靠的是概率。
現在的流量邏輯則講究精準與個性,追求成交轉化率。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,企業能夠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、瀏覽記錄等數據,精準地定位目標客戶,并為他們推送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。
變化的趨勢很明顯:從泛流量到精準流量。過去,流量獲取依賴大平臺覆蓋,比如央視廣告、門戶網站彈窗,追求的是“1000萬人看到,1萬人購買”。而現在,流量運營更注重精準觸達,比如抖音的算法推薦、小紅書的KOC種草,追求的是“1萬精準用戶,5000人下單”。
完美日記,早期通過小紅書KOC(關鍵意見消費者)種草,精準觸達美妝愛好者,再通過私域流量(微信社群)進行復購運營,實現低成本高轉化。Shein,利用Facebook和Google的精準廣告投放,結合大數據分析用戶偏好,實現“千人千面”的商品推薦,極大提升轉化率。
據QuestMobile統計,2023年電商平臺的精準廣告投放ROI(投資回報率)比傳統廣告高3-5倍,而短視頻平臺的轉化率更是傳統信息流的2倍以上。
央視黃金時代,一條15秒TVC可覆蓋3億觀眾,但轉化率無法追蹤。QuestMobile數據顯示,2024年6月中國互聯網廣告CPM均值38元,而信息流CPM已降到18元,但CPC(點擊成本)卻漲到2.4元,說明“精準”替代“覆蓋”成為硬通貨。
抖音電商2023年GMV突破2萬億,其中直播間貢獻47%。“交個朋友”直播間把人群切成2000個標簽,推“懶人小家電”給25-35歲獨居女性,投流ROI最高達1:8。
流量的邏輯被算法篡改。算法讓“人找貨”變成“貨找人”,但核心仍是數據密度與內容顆粒度。
四、場景的邏輯:從“物理裝潢”到“數字孿生”
商場裝潢與會議營銷是典型的場景邏輯。場景影響消費決策,消費者在什么環境下接觸商品,將極大影響其購買行為。
傳統百貨的黃金動線、會議營銷的激情燈光,本質是用空間壓迫時間。但2023年美團數據顯示,購物中心客流恢復到疫情前93%,銷售額卻只恢復不到一半,說明“到場”不等于“到場消費”。
過去,商家依賴線下場景(如商場裝潢、會議營銷)刺激消費。但現在,基于大數據和AI的智能推薦,讓營銷場景無處不在——比如你在抖音刷到一個露營視頻,下一秒就收到帳篷廣告;你在微信聊天提到咖啡,朋友圈立刻出現瑞幸優惠券。
亞馬遜“動態定價”——根據用戶瀏覽記錄、購買習慣實時調整商品價格和推薦位,提升成交率。抖音本地生活服務——通過LBS(基于位置的服務)推送附近餐廳、景點的短視頻,用戶看完直接下單,實現“所見即所購”。阿里巴巴2023年財報顯示,其AI推薦算法貢獻了超過40%的GMV(成交總額),遠超傳統搜索和分類導購。

很明顯,現如今是場景邏輯是:新場景=數據×技術×內容。
宜家“云樣板間”。用戶上傳自家戶型,AI自動匹配宜家SKU,一鍵下單。2023財年線上銷售占比23%。
案例:蔚來NIO House。表面是咖啡、圖書館、兒童樂園,底層是車主數據:一杯特飲的口味、一次親子活動的停留時長,都會回流到NIO App,再反哺車型迭代。
另外,AR試戴、數字人導購、AIGC生成千店千面的櫥窗,正在把“場”從鋼筋水泥搬到云端。所以,場景的價值不再是“停留”,而是“數據回環”。誰能讓用戶多停留1分鐘,并把這1分鐘轉化為可運營的數字資產,誰就擁有下一個黃金地段。
五、沖動與盲從的邏輯:從“廣告忽悠”到“自我放縱”
消費者容易被情緒驅動,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,非理性消費始終存在。
從被動洗腦到主動沉迷,現代年輕人似乎成熟了,但更不理智了。
過去,消費者容易被廣告忽悠,比如“八星八鉆”“只要998”的電視購物套路。但現在,消費者更傾向于自我說服,比如“人生苦短,及時行樂”“錢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在我身邊”,甚至形成“野性消費”現象。
1980年代,電視廣告用“省優部優”制造信息不對稱;今天,算法繭房用“你喜歡的”制造認知不對稱。尼爾森2024調查:61%的Z世代承認自己“經常買后后悔”,但42%表示“后悔也爽”。
鴻星爾克“野性消費”事件——2021年鴻星爾克因捐款爆火,網友瘋狂下單,甚至買空庫存,背后的邏輯不是產品有多好,而是情緒驅動。
盲盒經濟,泡泡瑪特等品牌利用“賭徒心理”,讓消費者為“不確定的驚喜”買單,隱藏款概率1/144,卻讓用戶甘愿“賭一把”。心理學解釋:多巴胺峰值不在“擁有”,而在“拆袋前0.5秒”。
直播瘋狂,李佳琦“OMG買它”。直播話術把理性消費壓縮成3秒情緒脈沖。2023年雙11預售首日,李佳琦直播間GMV95億,占淘系直播35%。但退貨率也達到18%,遠高于店鋪均值8%。
什么是沖動與盲從的邏輯?過去主要是廣告的忽悠,現在則是自我的迷失與放縱,對于年輕人來說就是:“沒有邏輯,就是我的邏輯”。(作者唐勇菊,深圳尚上策品牌營銷策劃公司創始人,3家世界500強品牌顧問。轉載必須注明作者及出處)